努力經營IG卻像在自言自語?其實你是被「完美主義」卡住了!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你以為沒人理你是內容不好?真相是「完美主義」在害你

為什麼發文總讓人感到焦慮?花了好幾個小時寫文案、修圖片、研究 hashtag,發出去之後卻靜悄悄⋯⋯沒人按讚、沒人留言。於是你默默把限時動態刪掉,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心裡卻不斷浮現各種懷疑的聲音:

「是不是我的內容不夠好?」

「是不是大家根本沒興趣?」

「還是我根本不適合做這件事?」

「我真的很努力在經營 IG,可是沒什麼互動,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

我知道這種心情,因為我們從學員口中聽到太多次類似的話了。很多時候,我也會誠實告訴他們,問題真的不在夠不夠努力,更不是夠不夠好。真正讓他們卡住的,是完美主義與錯誤的心態。

沒錯,當你把每一篇貼文都當成「期末報告」,焦慮就會吞噬你的創作熱情。然而,一旦你轉變觀點,你就可以用更輕鬆的方式持續分享,也能更快與目標受眾建立連結。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三個完美主義的 IG 經營迷思,並帶你找到突破的方法,讓你從焦慮走向自在自信地經營品牌。

styled by us for Aimi Photo | photo by Radostina Photography

迷思一:我沒清楚方向,不知道要發什麼

不是真的沒內容,而是你把門檻設太高

你是否也常想:「我才剛開始,沒有什麼專業可以分享啊。」,或是:「我有一些想法,但我不確定大家會不會想看。」

大多數創作者真正的問題不是沒內容,而是把起點設得太高、太完美了。

我們「IG百分百必修課」的學員中,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困擾:「我有一些點子,但總覺得還不夠完整,還不夠好,不敢發出去。」他們是這樣說的。

我們有個簡單的方法:先從你最有熱情、最常跟朋友聊的主題出發;這些能讓你「不看筆記就能滔滔不絕」的主題,就是能讓你自然散發光芒的內容。

接著,試著與你的理想受眾互動:直接問他們——「你最想知道什麼?」。他們的回應,就是你最真實、最有靈感的素材庫。

我們自己的故事

當初我們裸辭創業時,也不知道「要分享什麼」來吸引對的受眾。

一開始,我們以為自己要做活動設計,就發相關內容,還接了幾個案子。結果,後來發現自己更熱愛品牌策略,於是調整方向。

再後來,因為與許多小品牌合作,我們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在行銷與消費心理學,才慢慢走到今天的行銷教學與數位商品變現。

這條路上,我們並沒有一次到位。不是一開始就確定「這五年要教什麼」,而是邊做邊試、邊觀察邊調整。經營社群也是如此:先行動,再按照受眾的反饋優化。

所以,你真的不需要一開始就擁有所有答案!有想法就採取行動,開始分享,從簡單的內容測試出發,慢慢你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迷思二:沒人互動,是不是我不夠專業?

其實是你太不像你了,越像老師,越不會讓人想回應

你是否也曾想過:

「我努力發文了,可是沒人留言,是不是我看起來不夠專業?」

「是不是我該寫得更像『老師』,才會讓人信服?」

這個聲音,在很多創業者心裡都出現過。但我想告訴你:互動少,不代表你努力不夠,到比較可能是你太努力想成為別人;因為當你過度模仿別人「看起來很專業」的語氣,反而讓你「失真」了。

現在的 IG 受眾其實更喜歡真實的對話感,就像坐在咖啡廳,朋友跟你分享他的經驗。

你可以試試看,我們很愛的一個小技巧:

當你寫完一篇文案,問自己:「如果我在咖啡廳跟一個好朋友聊天,我會怎麼說這句話?」。不要怕語氣太輕鬆,因為這樣反而更貼近受眾,也更容易讓人吸收你要傳遞的訊息。

學員案例:音樂老師的突破

我們「IG百分百必修課」的畢業學員,是音樂故事老師兼表演者(IG @xiao.guitar);他最早原本總覺得要跟其他音樂老師一樣,用「專業、正經」的方式經營 IG。後來,他開始嘗試分享創業小故事、團隊的日常與挫折,結果互動率翻倍,粉絲也變得更忠誠了!

「原來用自己的方式分享,社群經營輕鬆多了,粉絲也真的更有連結感。」他告訴我們。

所以,我想對你說:別害怕做自己。真誠的文字,比任何專業術語都更能打動人心。

你本人就是品牌中最真實、最有溫度、最容易被信任的存在,換句話說,讓人買單的靈魂人物——你自己

迷思三:想被看見,是不是要發更多「有料的精華」?

「共鳴」才是讓追蹤者持續留下來的關鍵

很多有一定粉絲基礎的創作者,都會想:現在競爭這麼激烈,是不是要發更多教學文、更多硬的知識內容,才不會被淹沒?

的確,還在幾年前,這種 How-to 型知識貼文非常有效,教學清楚、條理分明就容易被收藏和分享。但從 2023 年開始,我們觀察到一個明顯轉變:

當大家都能用 AI 快速寫出一篇『五大技巧』的貼文時,人們不再只想要資訊,而是想找到一個「懂我」的人。

換句話說:知識型內容讓你被認為很專業;但情感型內容,才讓人想追蹤、想信任、想買單。

我們的經驗:真實勝過完美

2020 年開始,我們靠知識型貼文獲得了很不錯的觸及率。不過,到了 2023 年下半年,社群觸及率開始下降。

那時候,我們也在想是不是教學知識貼文分享得不夠多。直到我們嘗試加入更多故事與個人經歷,發現粉絲又開始比較熱烈回應。

還記得,其中一次,我公開分享自己身為新手媽媽的焦慮與不確定,結果那篇貼文湧入大量創業媽媽的留言,因為他們在我身上看見了自己!

這次的經驗就讓我明白:能讓網友留下來的,不是各種教硬知識或技巧的類型貼文,而是讓他們感到被理解。

所以,我想邀請你在下一篇貼文嘗試看看,不要再只是「X大方法」、「怎麼做」。反而是跟受眾聊聊你的人生故事,那些你曾經卡住、懷疑、跌倒又爬起來的過程,因為這可能會是你能跟他們第一次產生深度連結的機會。

推薦閱讀《三種最能提升品牌吸引力與互動率的貼文類型。

你的真實,比你想像的更有力量

今天我們聊了三個因完美主義的 IG 經營常見迷思:

  • 「我不知道要發什麼」

  • 「沒人互動,是不是我不夠專業?」

  • 「要被看見,是不是得發更多乾貨?」

希望現在的你已經可以理解:IG 經營,不是靠話術和完美人設,而是靠你真實的聲音與故事。今天或是這週,不妨試試這個小行動:

  • 挑一個你最近一直想分享,卻因為「不夠完美」而卡住的想法;

  • 打開錄音或備忘錄,假裝在和一個好朋友聊天,直接說出來。

希望這篇文章能鼓勵到你,讓你卡住的感覺會慢慢消失,開始用「更真實、更有溫度」方式經營 IG 的起點。

【延伸閱讀】如果以上內容對你有幫助,你應該也會喜歡以下這些文章

「做自己」打造獨特品牌吸引力:IG 社群經營就該這麼自在!

從卡關焦慮到 IG 自信發文,我只改了這 7 種心態(你今天就能開始)

個人品牌泡沫化?掌握這四大趨勢,找到你的市場切入點!

想養成好習慣,達成理想目標,竟然得先放掉完美主義?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