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關焦慮到 IG 自信發文,我只改了這 7 種心態(你今天就能開始)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為什麼發文總令人感到焦慮?

打開 IG 準備發文時,你是否曾經猶豫再三——不知道該寫什麼、要不要露臉、怕被批評,甚至擔心辛苦寫的內容會不會被抄襲?

這些焦慮,其實比你想像的更常見。對創業者與內容創作者來說,經營社群不只是行銷工具,更像一面放大鏡,讓我們無法忽視他人的眼光與反應。

我懂這種感覺,因為我也經歷過這種煎熬時刻。

那時,每一篇貼文我都要修改十次,換了幾十張照片,還是不滿意。發出去後又懷疑:「要不要再換一張更漂亮的?」或「這樣分享自己會不會 “too much”?」

回過頭才發現,讓我糾結的並不是「不懂發文技巧」,而是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我對社群的期待。

所以在這篇文章,我想帶你看看 7 種最常見的社群焦慮心態,並分享我們如何一一拆解它們。

當你換個角度去看這些困擾,你會發現經營 IG 可以更自在,因為你會把焦點放在 和真正喜歡你的人連結,而不是被那些「數字」或「他人眼光」牽著走。

準備好了嗎?那我們開始吧。

 

styled by us for Aimi Photo | photo by Radostina Photography

 

心魔 #1 擔心內容被抄襲?

正向心態:有創意的人永遠走在前頭

有些人一開始就陷入這樣的困擾:

「我好不容易想出的內容,如果被人抄走怎麼辦?」

「被模仿了,我還要繼續分享嗎?」

我們當然也曾經遇到過類似情況。有一次,我發現自己的內容被整篇複製,甚至翻成西班牙文貼到另一個帳號。當下確實有些憤怒,但冷靜想想,如果內容沒有價值,對方又何必花時間抄襲?某種程度上,這反而是一種「被看見」的證明。

真正有創意的人,不會害怕被抄襲,因為我們持續學習、持續創造,並用獨特的觀點與經驗與受眾建立連結。那些只會複製的人,永遠追不上這種創造力。

創作,其實是一種知識交流

與其害怕被抄襲,不如把創作看作一種「知識交流」的過程。

就像上實體課,講師的內容會被學員吸收、轉化並運用,這非常正常;很多知名作者,像 Seth Godin、Marie Forleo、Alex Hormozi,在出版第一本書時,並不是為了保護所謂的「獨家公式」,而是希望自己的方法與觀點能被更多人認識,進而建立自己的影響力。

Austin Kleon 在《點子就要秀出來》(Show Your Work)裡提到一句話,我非常喜歡:「所有創作,其實都是過往經驗、學習與靈感的總和。」;他也在另一本書裡提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原創,所有點子都是混搭與重組。

當你接受這一點,就不再害怕分享自己的想法,因為你的觀點與故事,就是你獨一無二的價值。

一旦寫出好的行銷文案,你就能更準確地吸引對的人,促使他們與你互動,甚至培養出一群對你愛不釋手的鐵粉,讓他們順利採取下一步行動,推動銷售!

保護自己,但別被恐懼綁住

當然,如果真的遇到抄襲行為,你完全可以正面要求對方停止,這是基本的自我保護。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害怕抄襲,而把自己卡在不分享的恐懼裡。

經營社群最核心的心態,是專注於真正支持你的受眾,並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這不僅能累積信任,也會讓你的品牌一步步成長。

心魔 #2 擔心身邊的人怎麼看你?

正向心態:熟人不是你的目標受眾

很多創業者最大的阻礙,往往不是陌生人的評論,而是熟人的眼光。

當你想分享想法時,心裡卻冒出這種聲音:「朋友會不會覺得我在裝專業?」,或是「同事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

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焦慮。剛開始經營品牌時,我很怕親友的質疑,甚至會懷疑自己:「我這樣做是不是不夠好?」、「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在做一件怪事?」但冷靜想想,他們的觀點真的能決定我的人生嗎?

很多批評不是針對你,而是來自對方的不理解,甚至是他們自己的恐懼。你的行動,也許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沒有勇氣去做同樣的事,這與你的價值無關。

有趣的是,當我經營 IG 久了,發現最支持我的人,反而不是認識我的朋友,而是那些素未謀面、卻真心被內容打動的陌生粉絲。因為他們才是目標受眾,真正需要我的價值。

真正理解你的人,不會嘲笑你努力的模樣;何必讓不理解你的人導致你內耗?

所以,我想反問你:真的有必要,因為害怕熟人的想法,就放棄分享那些可能真正幫助到別人的內容嗎?

社群是展示價值的舞台,若因為擔心被某些人評論而不去善用它,才是真的可惜。

心魔 #3 害怕過度分享失去個人隱私?

正向心態:設定屬於自己的「分享邊界」

很多創作者都曾猶豫過:「是不是分享太多了?」、「會不會過度曝光自己的生活,失去隱私?」

其實,你完全有主導權決定要分享什麼。

這種焦慮非常普遍,尤其對創業者來說,生活和工作的界線本來就容易模糊,這讓我們更難拿捏「該分享到什麼程度才合適」。我完全能理解,因為每個人對隱私的界線都不同,而找到屬於自己的平衡點,才是經營社群時最重要的功課。

我自己的策略是:只分享那些能與品牌或受眾建立連結的部分,把私密的細節留給自己。

例如,過去一年,我在 IG 限時動態裡公開孩子的臉不超過五次;而另一半的工作,我幾乎完全不提,因為他想保持低調。這樣的策略,既不會讓我覺得過度曝光,又能保護家人,同時讓粉絲仍然能感受到真誠的互動。

如果你不確定哪些內容適合分享,可以先從 小範圍的測試 開始:

  • 如果你是通勤族,可以分享上班途中看到的有趣小事,或是最近常聽的播客。

  • 如果你喜歡養植物,分享一些照顧植物的小技巧,讓受眾感受到你的真實與生活氣息。

  • 如果你像我一樣常在家工作,也可以分享居家工作的日常與心得,讓粉絲看見你的日常一面。

社群是一個可以隨時調整的空間。 如果你對某些內容感到不自在,隨時可以刪除、修改,或用不同方式呈現。當你有了這樣的觀念後,是否也感到輕鬆一些了呢?

隱私並不是必須公開的代價

在社群上公開生活細節,絕對不是成為有影響力創作者的必要條件。真正能打動人心的,不是「你分享了多少」,而是 你如何用內容傳遞價值與真誠,並讓受眾在其中找到共鳴。

當你清楚哪些內容願意公開,哪些要保留給自己,你會更輕鬆地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用內容傳遞價值,並和受眾建立信任。

心魔 #4 害羞不想露臉?

正向心態:找到你前進的勇氣

很多創業者在經營 IG 時,心裡都會冒出一個聲音:「我不想露臉,這樣好像太赤裸了……」

我完全理解這種感覺,尤其是剛開始經營個人品牌時,難免會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被「看見」。

但我還是要提醒你,露臉其實是最快與受眾建立真實連結的方法。 當粉絲看到你的臉,他們會感受到你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冰冷的品牌。這不是因為外表,而是因為露臉能讓你的內容更有溫度,更容易讓人與你產生共鳴。

不一定要馬上「正面上鏡」

如果你對露臉還有顧慮,沒關係,你可以循序漸進,先從低壓的曝光方式開始。

例如:

  • 先分享背影、側臉、手部特寫,或搭配一段有溫度的文字。

  • 用限時動態嘗試,因為 24 小時後內容就會消失,壓力會小很多。

  • 將重點放在「你想傳遞的價值」,而不是完美的照片。真誠本身就是最好的橋樑。

勇氣來自於渴望:停止等待,採取行動累積

問問自己:你為什麼害怕露臉?究竟是擔心別人評論,還是認為自己不夠完美?

其實,每個看起來很自在的創作者,最初也都有過同樣的害怕。他們不是天生勇敢,而是因為 對理想的渴望比恐懼更強烈,所以選擇先行動。

你不需要等到「完全不怕」才開始。試著從一個小小的步驟開始,比如錄一段 10 秒的限時動態,或分享一句今天的想法。每一次行動,都是在累積信心,幫助你跨出下一步。

只要善用說故事技巧,你也能輕鬆做出讓人一看再看的 IG 限時動態,堆疊信任與黏著度

心魔 #5 社群表現讓你情緒起伏?

正向心態:先釐清經營的真正目標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發了一篇精心準備的 IG 貼文,卻沒有什麼人按讚或留言,整天的心情都因此受到影響?

我敢說,就連資深的創作者一定也曾經陷入這種「坐雲霄飛車式」的情緒循環。

粉絲數下降時,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內容不夠好;而當數字上升,又容易依賴那種短暫的成就感。這很正常,畢竟我們生活的社會常常為每個東西貼上標籤或標價。

你「為什麼」經營社群?又是「為了什麼」?

多數人經營 IG 的初衷,並不是單純為了累積粉絲,而是希望透過社群讓品牌成長,讓事業被更多潛在客戶看見。

對我而言,社群只是第一個觸點,幫助我吸引到合適的受眾,接著一步步引導他們更深入認識我們的價值——最後把他們帶到更穩定的溝通管道,例如電子報。

為什麼我這麼看重電子報?因為它不像 IG 那樣受演算法影響。

只要有人訂閱你的電子報,你的內容就能直接送到他手中,不會被演算法「隱形」,而且互動品質通常更高,也更容易建立長期信任。

社群只是「門面」,別讓數字綁架了你的情緒

我們也會用 IG 來曝光免費資源,例如 Podcast 或部落格文章。

許多人因為先在這些內容中感受到價值,才會願意主動訂閱電子報,並期待接收更深入的行銷技巧或品牌見解。

所以,如果你想把 IG 的流量轉化成真正會留下來的粉絲,甚至是長期的潛在客戶,別只盯著數字,而是要看社群如何幫助你達成更長遠的目標。

問問自己:我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營社群的心情起伏不定,或總被數字牽著走,那麼我想邀請你停下來問自己: 「我的社群經營,究竟想要達成什麼?」

當你釐清這個答案,就能判斷哪些行動真的有助於目標,而不是一味地追隨潮流或演算法。越是聚焦於目標,就越容易忽略數字帶來的壓力。

 我和另一半也曾討論,希望未來孩子能夠更早了解社群的力量,並學會用正確的方式看待它。因為社群不該只是壓力來源,它其實是一個強大的行銷工具,能幫助我們放大品牌、打開更多機會。

與其讓社群牽著情緒走,不如把它當作實現目標的工具。當你把注意力放在真正想要達成的事情時,不僅心情會穩定許多,成長也會變得更順利。

心魔 #6 覺得自己已經太晚開始?

正向心態: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每次看到那些年紀輕輕就有一番成就的人,或看到「30 歲以下傑出青年」榜單時,心裡很容易冒出比較心,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我個人就蠻容易陷入這種(有害的)比較心態。但後來我換個角度思考:

60、70、甚至 80 歲的自己,會不會願意用任何代價和現在的你交換身份?只為了再有一次機會去嘗試、去勇敢追求夢想?——我的答案絕對是超級肯定的!

前陣子,我被行銷大師 Gary Vee 的一句話給當頭棒喝:「如果你現在 36 歲,那根本還是孩子!40 歲的人,給我振作起來!」。

我們太常把自己的進度跟別人的時間軸比較,忘了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此刻願不願意踏出第一步。

年齡從來不是障礙,真正阻礙你的,是「此刻的遲疑」。你不需要等到「完美時機」才開始,因為行動本身才會創造時機。

試著問問自己:「三年後的我,會更後悔什麼?是現在才開始,還是當初沒有嘗試?」,我相信,你心中的答案其實很清楚。

所以,別再因為覺得太晚而停下腳步。現在,就是最佳時機。

推薦閱讀《跨出改變人生第一步!別再讓「還沒準備好」成為追求渴望的絆腳石》

心魔 #7 我憑什麼分享?

正向心態:困擾許多創業者的冒牌者症候群

「我憑什麼分享?我不夠專業、不夠資格。」這種自我懷疑是太多創業者的心魔。

剛開始創業時,我也是受害者,經常浪費時間糾結:「我不是專家,我分享的東西真的有人在乎嗎?」

還好,後來我接觸到一個翻轉我觀念的「10% 優勢」。這個概念是指:你不需要比別人厲害 100%,只要比目標受眾懂得多 10%,走得快 10%,就已經能幫助他們走更遠。

有時候我會想,如果三、五年前,有人能把我現在學到的經驗和做法分享給當時的我,我一定會少走很多彎路。

這讓我意識到:一定有人需要你現在的故事與觀點。

你並不需要事先累積十年的經驗,也不需要上百篇內容。你累積至今的真實經歷、曾經走過的彎路,都可能是別人此刻需要的寶貴資源。你不必把自己看成「老師」,你只需要像「同行者」一樣,分享那些你已經驗證過的做法,這對於剛起步的人來說,已經足夠啟發並幫助他們。

當你把焦點放在 「能幫助誰」 上,而不是「我是否夠資格」,經營社群就會變得輕鬆自然。你的真誠與熱情,比任何頭銜或資歷,都更能建立真實連結。

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我們之前有寫文章分享自己克服冒牌者症候群的技巧《告別自我懷疑:擺脫冒牌者症候群,重拾自信做自己!》

心態轉變,才是讓品牌成長的真正起點

今天我們聊了七個常見的心態問題,這些心態可能讓你在經營 IG 和品牌的路上感到焦慮、困惑,甚至停下腳步。讓我們快速回顧一下:

  • 擔心內容被抄襲? 這其實代表你的內容有價值,因為你已經走在前面,才會有人跟隨。

  • 害怕身邊人的評論? 多數批評來自不理解,而非你做錯了。把這些聲音轉化為動力,你會走得更穩。

  • 擔心過度分享失去隱私? 你有完全的主導權,可以設定界線,同時與受眾真誠互動。

  • 不敢露臉?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外表,而是你能否用內容與受眾建立信任與共鳴。

  • 社群數字影響心情? 回到你的大目標,專注於品牌成長,數字只是參考值。

  • 覺得自己太晚開始? 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因為每一刻都是全新的起點。

  • 冒牌者症候群? 你不需要是大師,只要比你的受眾多懂一些、走快一步,就足以啟發他們。

這些心態都是創作者必經的小挑戰,但一旦跨越,你會發現自己不僅更自在地分享,也能專注在真正推動品牌成長的事上。心態的轉變,才是持續行動的關鍵,也是品牌長期成長的起點。

現在輪到你了——想一想,哪一個心態最影響你?是擔心被抄襲,還是害怕身邊人的眼光?還是那個讓你自我懷疑的聲音?

歡迎你到 Olea & Fig 的IG ,私訊你的想法,讓我們一起找到突破的起點喔!

最後想跟你說,我們深深理解,創業的初期階段往往沒有廣告預算和策略。但我們摸索到有效的方法,成功在短短幾個月內,集結了一群對我們品牌有共鳴的受眾!

如果你有興趣學習如何有效地拓展適合你的專屬社群,我們很樂意跟你分享我們的寶貴經驗:立即前往 免費學習資源《如何不花錢買廣告,成功在IG上脫穎而出》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