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低估你會的事!這樣做打造數位商品,實現知識變現魔法的第一步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感覺——每天持續產出內容,追蹤者也慢慢累積,偶爾甚至還有人私訊你,說你的分享幫助了他們。

你知道自己有專業、有價值,但心裡仍會浮現這樣的疑問:

「我好像一直在做,但為什麼還是無法穩定變現?」

如果你對這句話感同身受,那麼,這篇文章正是為你而寫。

 

styled by us for Aimi Photo | photo by Radostina Photography

 

打造數位商品的第一步:別再低估你會的事

最近,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經營手作品牌已超過 12 年,品牌穩定、訂單不斷,是我認識的創作者中,經營得最有系統的一位。

他突然告訴我:「最近有人私訊問我怎麼經營 IG、怎麼做商品,甚至還說願意付費請我教!」

說完後他頓了一下,自言自語:「這不就是我每天都在做的事嗎?我從來沒想過,原來有人會想學耶。」

我笑著回他:「你覺得很普通的事,很可能正是別人卡住的地方。」

這句話不是鼓勵語錄,而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很多創作者,其實早就累積了大量可貴的經驗,只是從未用「商品的視角」去看待它們,更別說包裝出來、分享出去。

就像那位朋友,他並不是沒有內容、沒有價值,而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他早就擁有許多「別人正在尋找的東西」,只是自己沒發現。

我們自己也走過類似的路。

起初,我們提供品牌設計與一對一策略諮詢。案子很多,收入看似穩定,但很快就發現,我們正在用時間換收入。

每週為了交付案子,工作塞滿週末與深夜;而創業的初衷——掌握時間與自由,卻反而被壓縮得越來越小。

直到某一天,我們決定把原本用在服務客戶的內容,整理成一份 PDF 電子書。那是我們第一個數位商品。

也是我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原來,我們的知識是可以被複製、被包裝、被販售的,甚至在我們不在線上的時候,也能持續產生價值。

這樣的轉變,成為我們之後發展的關鍵轉捩點。

內容變現迷思:我有專業,卻不知道怎麼開始

對多數人來說,一提到「數位商品」,腦中立刻浮現的,往往是一連串繁雜的工作流程:是不是得錄整套線上課程?是不是要租錄音室、做精緻包裝?是不是還得設計漂亮的銷售頁?

但真相是:開始的時候,你根本不需要這些。

打造第一個知識型產品,不是靠華麗的技術和設備,而是靠你早就擁有的「實戰經驗」。請你回頭看看:有哪些事,是你曾經親自做過、並且幫助過別人解決問題的?這些經驗,不只是成果的累積,更是你可以轉化為商品的起點。

許多人以為,必須成為平台講師、或具備某種資格,才能販售數位內容。其實,你真正需要的,是換一種視角——用「商品化的眼光」看待你已經會的事。

想像一下:如果現在有五個人同時來問你,「你是怎麼做到的?可以教我嗎?」你會怎麼回答他們?

那個你一再重複說明、已經內化成流程的做法,正是你可以打包、整理、複製,並分享出去的第一個數位商品。

真實案例分享:從日常經驗出發,打造第一個數位商品

我們曾經協助過幾位創業者,將他們原本就熟悉的日常專業,轉化成第一份可銷售的數位產品:

  • 一位瑜伽老師,將她用來教導產後媽媽核心修復的一對一課程,濃縮成每天十分鐘的簡單動作流程,整理成 PDF 指南,成功轉為自動販售的商品。

  • 一位兒童選物店主理人,結合自己對蒙特梭利的理解與親自帶小孩的經驗,製作出一本《小資也能做的啟蒙遊戲》電子書,讓更多家長在家也能輕鬆啟發孩子。

  • 一位攝影師,原本只是用手機紀錄生活,拍出驚艷朋友圈的照片。後來將自己的拍攝與修圖流程彙整成簡單易懂的教學模板,轉化為第一份數位商品。

這些創作者都沒有「發明新知識」,他們做的只是——把自己「已經做過、已經產生成果、已經被問過的經驗」整理出來,變成一套可以被他人複製的知識路線圖。

重點不是你多專業,而是你是否願意開始。

沒人買的數位商品,怎麼辦?

你可能會說:「我試過做課程、電子書、模板,但就是沒人買。」

我懂,因為我也曾經走過一樣的路。

記得第一次推出數位商品時,我花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準備:寫教案、錄製課程、撰寫文案、設計銷售頁……結果只賣出一份。真的,只有一個人買。

那種挫敗感,我到現在都還記得。當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根本沒人想聽我說的話?」

但後來我才明白,問題不是我的內容不好,而是順序錯了。

我太早就想做「完美產品」,卻忘了最關鍵的一步——市場測試。

這個慘痛的經驗教會我,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這樣的流程:

  1. 用最小可行版本(像是簡易 PDF 或迷你教學)先測試市場反應

  2. 根據用戶回饋優化內容

  3. 再推出正式版本

這是一個從「反應」中調出產品的過程。

  • 商品是調出來的,不是一開始就完美的

  • 沒有反應的內容是資訊;有反應的內容,才是市場的線索

所以,如果你曾經試過卻沒成果,請別急著懷疑自己。你不是不夠好,而是還沒掌握對的方法。

「我講的東西太普通了吧?」這個心魔,正在默默阻擋你變現

很多創作者遲遲無法踏出知識變現的第一步,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夠專業,而是卡在這個常見的自我懷疑:

  • 「我講的這些會不會太基礎?」

  •  「網路上好像已經很多人講過了,還會有人想買嗎?」

但,對你來說自然普通的事,可能對某一群人就是一條他們夢寐以求的出路。

我們第一次推出 IG 經營電子書之前,其實也有不少創業者問過我們各種問題。但我們一直以為這些內容只是「順口回答」的東西,沒什麼特別。

直到某次我去剪頭髮,設計師問了我幾個 IG 經營的問題,我在當下邊講邊意識到,我們這一套做法、整個系統——不是零碎的技巧,而是一整套可複製的操作流程,其實早就具備被教出去的條件。

不過,我還是想提醒你:市場不缺資訊,缺的是一條有人帶路的實戰路線圖。畢竟,現在 AI 工具很普及了,不論是不是專家,每個人都可以快速產出看起來「言之有物」、「頭頭是道」的內容。

邀請你思考:你已經擁有的,就是最好的起點

所以,現在就花幾分鐘問問自己:

  • 過去有沒有人因為某件事,特別來請教你?

  • 你是否曾經從 0 到 1,走出一段明確的成果歷程?

你不需要馬上做出完美商品。你只需要,從「你已經擁有的內容」開始。

如果你願意分享,我誠摯邀請你到 IG 私訊我。我真的很想聽聽你腦中浮現了哪些內容,因為——那很可能就是你第一個數位商品的起點。

【延伸閱讀】

「AI 會不會取代我?」顛覆創作者的恐懼心態,你也能抓住品牌和內容下一波的成長浪潮

第一筆知識變現不是靠開課,這個低成本數位商品徹底翻轉我們的事業與人生

品牌定位課:破解差異化的公式!10%優勢思維+4大關鍵元素,竟都和「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