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變現比你想像的還容易!打破這些限制性心態,你也能有自信創造收入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欸,你們現在是不是算是網紅了呀?」

朋友這麼一問,我愣了一下。倒也不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回答,而是這個問題讓我的腦袋開始倒帶,像是打開了一扇門,給我機會重新回頭檢視自己一路以來的經營方式。

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把自己定位成「網紅」。我們當初經營社群的出發點,不是追求流量或關注,更不是為了接業配、爭曝光,只是單純地想透過分享專業知識與實用內容,幫助那些正在摸索品牌方向、需要策略的人。

當大多數人說到「網紅」,腦中浮現的可能是:擁有上萬追蹤者、拍好看的照片、靠合作貼文賺錢。

如果這樣,那我們的路走得很不一樣。

最早作 Instagram 的時候,我們的追蹤者只有幾百人,也沒有一開始就設計好要打造個人品牌,更不是在幫別人賣產品。我們只是把自己在品牌設計與社群經營上的經驗,一篇篇分享出去——那些真實做過、試過、有效果的觀察與心得。

沒想到,這樣的內容自然而然地吸引到了一群「真的需要這些知識」的人,開始找我們合作;原因不是我們「很紅」,而是我們剛好說中了他們卡住的地方。

那時我們也開始明白:即使沒有龐大的曝光量,只要找到對的人、說對的話,就能產生真實的連結與轉換。

這個發現,也成了我們後來發展整套知識變現與事業系統的起點。

styled by us for Danielle Polini Photography | photo by Comeplum

知識變現,並不需要流量或頭銜的背書

正是朋友拋出來的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許多人對「知識變現」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

在很多人的想像裡,販售數位產品、開設線上課程,好像一定要先有一大票追蹤者,或者至少要拿過什麼專業認證、出版過書,甚至登台演講,才夠格「教別人」。

實際情況卻遠比你想得簡單——知識變現沒有那麼遙不可及。

你大概在想,我為什麼敢如此篤定?因為我們的第一個數位商品,就是在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日常情境中誕生的。

那時候,我和 Terrie 還專注在一對一的品牌設計與策略服務上。手上案子很多,就算潛在客戶持續來問,也因工時接近飽和無法消化了。當時就有感覺,再這樣繼續下去,兩個人可能很快就撐不住,所以也開始思考,我們重複講的內容,有沒有可能被轉化成一種系統化的形式。

某次去髮廊,設計師看到我一直滑 IG,開口問我:「你經營得好認真喔,可以教我嗎?」我就邊聊邊跟他分享了一些經營 IG 的方法與經驗。

回家後,我突然有靈感:這些內容,其實我已經不只分享過一次,早就成為日常工作中的流程、腦中自然就會跑出的系統,那不如試試看把它整理出來?

就這樣,我做了一份簡單的 PDF,沒有精緻設計,那時候也不懂行銷漏斗,甚至連標題都很樸素,就直接推廣出去了。

結果非常出乎意料:有人買單!後來也還收到許多正面回饋,銷售持續穩定進來。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原來,我腦中已經知道的事情,是有人願意為它買單的。」

這份看似不起眼的小 PDF,後來也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優化,成了我們的第一堂線上課,並且為日後的數位產品與自動化事業模式打下基礎。

很多人以為知識變現的起點是打造爆紅商品,但事實上,它更像是一個測試:看看你已經知道的事,有沒有人正在找答案。

不需要一場多大規模的發表,而是一次簡單的驗證;你需要的不是更大的平台,而是一個「願意開始」的決定。

你已經擁有「能變現的價值」

「我好像沒有什麼可以教人的…」這句話,是我們在社群和課程中最常聽到的自我懷疑。

但事實上,許多穩定變現的創作者,一開始也不是以「教學者」或「專家」的身分出發。他們之所以能夠開始,只是因為先做出了成果,並且願意多走一步,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方法。

來看看這幾個真實例子:

  • 一位房仲,憑自身操作經驗,整理出一套用 IG 吸引陌生開發的流程,後來開始教其他房仲也能複製這套模式。

  • 一位醫師,透過研究信用卡點數策略,累積了多次免費商務艙機票,後來轉型提供專門給高收入族群的精緻旅遊規劃課程與諮詢。

  • 一位創作者,靠著「不節食、無壓力」的方式成功減重,並開始分享這套方法,幫助其他女性擺脫傳統瘦身焦慮。

  • 一位媽媽,成功替孩子申請到全額大學獎學金,將整個準備與規劃過程轉化為顧問服務,幫助其他家庭完成相同目標。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通點: 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說「我要教人」,而是在某個時間點意識到: 「這件事我真的做到了,而且有很多人也想知道。」

於是他們願意將這段經驗整理成系統化的內容,不藏私地分享給其他正在努力的人。

知識變現的本質從來不是「站在台上當老師」,而是以同行者的身分,替下一個還在迷惘中的人,指出你曾經走過的路。

這一份真誠、實踐過的經驗,比起教科書式的知識,更有價值。

真正讓人裹足不前的,往往是自我懷疑,而非能力不足

如果我問你,為什麼會認為自己不夠資格?

你可能會想到:「嗯…好像真的有幾件事我做得不錯,也有人問過我,但我還是不確定自己是不是夠格。」

這種心情我們太懂了。

幾乎每一位後來穩定變現的學員,在一開始都說過:「我又不是專家」、「我哪比得上別人?」尤其當你每天滑 IG,看到別人拍得又漂亮、講話又流利、追蹤數又高,很容易陷入「比較心態陷阱」。

但你看到的那些成功,其實很多都是:他們也曾經自我懷疑過,但選擇開始。她們不是一開始就會教,而是願意分享、願意整理、願意試。

而你只是在跟「曾經的你」對話。

你不需要站在講台上才能產生影響力;你只要回頭,把你卡住過的點,講給那個還卡在那裡的人聽,就已經很有價值。

還有一個很多人不敢開始的原因:怕被笑、怕被批評、怕被認識的人看到。

但我想跟你說,真正會被你幫助到的人,才是你該專注的對象。

從自己走過的路開始,帶領下一個人往前

所以,如果你曾經想過:「我又不是網紅,也沒什麼粉絲,這樣可以嗎?」 我想很真誠地告訴你:你真的可以,現在就可以。

👉 想一想,有沒有一件你常被朋友問的事:「欸,這個你怎麼做到的?」 

👉 又或者,有沒有哪些你自己覺得「這沒什麼」的小技巧,其實幫助過別人?

這些,都可能是你第一個數位產品的起點。

如果你現在還沒頭緒也沒關係。 邀請你花五分鐘,寫下:

「過去三個月,有人問過我什麼問題?」 

只要列出兩三個就好,那些你覺得理所當然的事,說不定正是別人正在尋找的答案。

別再懷疑自己了。 你已經走過的路,其實比你想的更值得被分享。


延伸閱讀&資源

你是否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認為自己的成功只是幸運,害怕被他人發現自己不如表面看來那麼優秀?或者,你是否經常與他人比較,總是懷疑自己夠不夠好,有沒有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推薦你閱讀以下文章:

告別自我懷疑:擺脫冒牌者症候群,重拾自信做自己!

別懷疑!300 粉絲也能創造穩定營收,關鍵根本不是追蹤數

克服自我懷疑:用「10%優勢」打造信任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