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錯會後悔一輩子?」破解選擇恐懼症,5 個決策技巧讓你更有自信!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在創業、職涯選擇,甚至是人生的重要關頭,我們每天都在做決定——從「今天午餐吃什麼」到「是否該投入一筆大額投資」「要不要換工作」「這個決定會不會影響我的未來十年?」
選擇太多,有時反而讓我們停滯不前,害怕選錯,甚至選擇逃避。
但事實是——沒有一個選擇是「完全無法回頭」的,你需要的只是更清晰的決策框架,幫助自己有信心地做決定。
這篇文章不只是分析「選擇恐懼症」,更重要的是,我將分享 5 個幫助我在關鍵時刻做出決定的自我提問框架,這些方法來自我的親身經歷,在創業、品牌經營與人生抉擇上,都幫助我勇敢跨出關鍵一步。
如果你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如何選擇——這篇文章,會幫助你釐清思緒,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做決定?選擇恐懼症的根本原因
回想我剛開始創業時,收入還不穩定,現金流非常緊張,甚至連打開銀行帳戶查看餘額都讓我感到壓力。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做了一個當時看來非常大膽的決定——花 8,500 美元 報名了一門線上課程。
不是一對一的教練課程,也不是手把手帶你操作的訓練,而是一門純線上的課程。當時,我的內心也有許多質疑:「這樣的投資真的值得嗎?」「我真的能學以致用嗎?」甚至在付款的瞬間,也曾有過一絲後悔,懷疑自己是不是太衝動了。同時,我當時就有一種感覺——我必須做點什麼,不然就會一直卡在原地。
現在看起來,那時候就是我人生轉淚點的一個關鍵時刻。我當然可以選擇停留在舒適圈,等資金穩定了再投資自己;但我做了另一個選擇:勇敢跨出一步,看看自己能創造出什麼樣的可能性。
這其實是一個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無論是在創業、品牌經營,或是人生的大小選擇⋯⋯
例如:
我們要專注於現有的事業,還是擴展新產品?
該不該轉換跑道?
要不要報名那堂一直想學的課程?
該不該換個環境生活?
這些選擇看似不同,但本質上都圍繞著同一個問題:「這個決定,會讓我的人生變得更好嗎?」
styled by us for Blooming Wed | photo by Michele Lee
如何避免瞎忙?聚焦真正有價值的選擇
你的選擇,真的讓你更接近目標嗎?
回想我創業初期,每天都覺得自己忙得不可開交,但到了一天結束,疲憊地攤在沙發上時,卻突然意識到——我到底在忙什麼?這些事真的讓我更接近目標了嗎?
當時的我,每天花很多時間:
一直調整網站的細節,卻遲遲不敢真正推出產品
回應IG留言與私訊
反覆修改簡報、優化 IG 內容,卻沒有建立有效的銷售流程
看到別人經營 Podcast 或 YouTube,就覺得自己應該跟上,但又沒有真正思考是否適合自己
這種「瞎忙」的陷阱,來自於 我們害怕選錯,害怕行動之後沒有回報,害怕失敗,於是我們不斷找「看起來很有生產力」的事情來填滿時間,讓自己感覺好像有在前進,但實際上並沒有突破。
當時的我,花了一段時間才意識到——關鍵不是「做很多事」,而是「做對的事」。如果我們只是因為別人在做某件事,而跟著做,那麼最終可能只是原地打轉,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沒辦法真正成長。
所以,當你在猶豫時,問問自己:這個選擇,真的能讓我更接近目標嗎?還是只是讓我感覺自己有在動?
創業者和品牌經營者最常面對的決策困境
創業者和品牌經營者,幾乎每天都在面對選擇。這裡有三個常見的決策困境,看看你是否也曾經歷過——
1. 應該專注核心產品,還是拓展新市場?
你可能有一個正在運作的產品或服務,但同時,你也想開發新的市場或產品線。該怎麼選擇?
我見過太多創業者,因為看到市場上的趨勢,急著推出新產品,但最後發現——原本的核心業務還沒做穩,新產品也沒成功,結果兩邊都沒做好。
真正該考慮的問題是:你的核心產品是否已經達到穩定的市場需求?你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來同時推進多個項目嗎? 如果還沒有,那麼比起四處擴張,專注深耕,可能才是更聰明的選擇。
2. IG、YouTube、Podcast… 真的需要每個平台都做嗎?
IG、YouTube、Podcast、Threads…… 每個新平台出現時,都會讓人陷入「是不是應該趕快加入?」的焦慮。
但別忘了,平台只是一種工具,重點是它是否適合你的受眾,能否真正帶來轉換。如果你的核心受眾主要活躍在 IG,花時間建立 YouTube 頻道是否真的是最好的選擇?這些決策,應該基於 策略和數據,而不是「別人都在做,所以我也要做」。
3. 先投資學習,還是等收入穩定再進修?
這是很多人糾結的問題。
我曾經也這樣想:「等我賺更多錢再來投資學習。」但後來我發現,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設限。如果你現在沒有足夠的收入,不做任何改變,又怎麼可能突然獲得更好的成果?
我之前曾經推薦過《10倍成長思維》這本書,作者也是鼓勵人們優先考量有助於達到十倍成長的改變。這讓我想到當初花 8,500 美元 上課的決定。當時我創業剛起步,現金流很緊張,甚至不太敢看銀行帳戶餘額。但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如果我現在不突破,我可能永遠無法跳脫當下的困境。
於是,我選擇相信自己,投資購買這門線上課程,結果它徹底翻轉了我事業的命運!我因此學會了如何建立第一門線上課程,並轉型成「一對多」的商業模式,大幅提升了我們品牌的營收與影響力。
這不是一個衝動的決定,而是一個為未來的自己負責的選擇。
創業女力必讀:學會投資自己,掌握持續成長的祕訣(如何決定進修並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
Bonus:你的環境,決定了你的選擇
你有沒有發現,當你身邊的朋友大多是穩定上班族時,創業會被視為一個風險極高的選擇?但如果你身邊都是創業者,大家都在測試新策略、新行銷方式,你反而會覺得:「我是不是也應該試試看?」
這就是環境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如果你總覺得沒有人懂你的選擇,或是身邊沒有支持你的朋友,也許該重新審視你的生活圈,它是否真正幫助你成長?
延伸閱讀《追逐夢想的路上,你不能不知道的五個關鍵界線》
5 個幫助你做決定的提問模板
很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害怕未知而不敢做決定。但我希望你記住:人生不是一條直線,幾乎所有的選擇都是可以調整的。
一旦有了正確的心理建設,你知道幾乎所有的決定都是可以再進行調整修正,甚至重新來過,就不會覺得抉擇是件太充滿壓力的事情,因為你是替「當下的自己」做出最渴望,也最適合的決定。
好,讓我們回到正題。
如果你正在面對一個重大決策,這 5 個問題可以幫助你釐清思緒——
1. 我是出於恐懼,還是渴望在做選擇?
如果是熟悉我們的讀者,大概已經知道這件事了:前陣子我們一家人從北加州搬到南加州。
每次和朋友聊到這件事,大家的第一反應總是:「是因為你另一半的工作嗎?」但事實上,我們兩個都是遠端工作,這次搬遷與工作無關,純粹是我們自己想要。
我們住在北加州已經很久了,開始好奇換個城市生活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我們早已計劃好的理財決策——雖然有風險,但我們願意嘗試,因為我們相信這會帶來新的機會與成長。
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的選擇,是基於恐懼,還是基於渴望?
對我們來說,這次搬遷並不是因為害怕錯過某個機會,而是因為我們內心對未知的體驗感到興奮,我們渴望改變,所以選擇行動。當然,任何決定都有風險,但我們更在意的是:如果不去嘗試,我們會不會後悔?
這也成為我做決定時的重要原則——當你的內心充滿期待與興奮,大於恐懼,那就值得一試。反過來,如果你是因為害怕失去某個機會而做決定,那可能不是真正適合你的選擇。
2. 如果不考慮別人的眼光,我會怎麼選?
我們常常會因為害怕別人的評價而猶豫不決,擔心某某人會怎麼想、社會的眼光會如何看待。但問問自己——如果完全不考慮別人的想法,我會怎麼選擇? 這樣的答案,才是真正符合你內心期待的方向。
當初我決定裸辭創業時,這個問題就在腦海裡反覆出現。我曾經擔心別人會覺得:「你是不是在浪費學歷?你爸媽投資你讀這麼多書,結果你現在要放棄一份穩定的工作?」
但當我仔細思考時,這些質疑聲音來自誰呢?真正關心我的人,會因為我的選擇就不支持我嗎?
事實上,我很幸運,我的家人一直都鼓勵我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們從來不覺得我「浪費」什麼。那麼,其他人的意見真的那麼重要嗎?他們並不真正了解我想要的是什麼,甚至可能根本不關心我的未來,那我又何必讓他們的想法影響我的選擇呢?
如果你的決定只是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最終你可能會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遺憾。與其讓別人的評價左右你的決定,不如專注於內心真正渴望的方向,因為只有你自己,才需要對你的人生負責。
3. 如果我不做這件事,未來會不會後悔?
當我們猶豫要不要嘗試一個新機會時,往往會陷入糾結,擔心風險、害怕失敗。但有時候,真正該問的問題是:「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會不會後悔沒有去做這件事?」
我很喜歡用這個問題來測試自己的決策,甚至會把它推向更極端的版本:如果明天就是我的最後一天,我會不會後悔現在沒有採取行動?
這個問題,曾經幫助我做出許多重要選擇,包括開始經營 Podcast 和電子報課程。當時,我內心有很多猶豫,擔心自己做不好,怕這個計畫不會成功,甚至覺得:「如果沒有人聽,那不就很尷尬嗎?」但當我問自己:「如果我沒有嘗試這件事,未來會不會後悔?」答案非常明確——我一定會後悔。
因為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這是我想要累積的經驗,是我想要的人生體驗。於是,我選擇了冒險。
到現在,每當我面對類似的選擇,我都會用這個問題來提醒自己:如果不做,我會不會後悔? 這個簡單的問題,幾乎總能讓我更快找到答案,幫助我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所以,如果你正猶豫是否該採取行動,請試著問問自己:「未來的自己,會不會感謝現在勇敢的這一步?」 如果答案是會,那就放下恐懼,大膽去做吧!
4. 這個選擇帶來的可能性 vs. 風險,哪個比較多?
當你面對一個選擇時,請問問自己:「我對這個決定的期待感,是否超過了對風險的擔憂?」
這是一個很直覺的判斷方式。如果你對這個機會感到興奮、期待,甚至想到它時會覺得「天啊,好想試試看!」,那它很可能值得你去嘗試。但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壓力、焦慮,甚至胸口發緊,那也許這不是最適合你的決定,或是時機還沒成熟。
我自己常常透過生理反應來辨識內心的真實感受。比如,當我因為恐懼而感到擔心和緊張時,我的胸口會像被壓了一顆大石頭,讓人有種喘不過氣的壓迫感。這通常代表我的大腦正在過度焦慮,可能還沒準備好承擔這個選擇帶來的風險。
但如果我是因為期待而感到緊張,那生理反應完全不同。我會起雞皮疙瘩,心跳加快,甚至會有一種興奮感,彷彿這個機會帶來了全新的可能性,讓人忍不住想嘗試。
這也是我一直相信的原則之一——如果不是非常想要,那就是不要。
這句話聽起來很極端,但它幫助我在很多關鍵時刻做出更直覺、更有信心的決定。如果某個機會沒有讓你產生「哇,這感覺太棒了,我真的很想試!」的衝動,那也許它根本不是最適合你的方向。選擇時,不只用理性分析,更要聆聽自己的內在直覺,因為它往往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5. 我的 B 計畫是什麼?如何降低決策風險?
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無可退路」的選擇,幾乎所有的決定都可以調整、修正,甚至重新來過。 但我們往往會因為害怕「萬一失敗了怎麼辦?」而遲遲不敢行動。這時候,問問自己:「我的 B 計畫是什麼?」 這個問題能幫助你降低心理壓力,讓決策變得更輕鬆。
我當初決定辭去穩定工作、開始創業的時候,也曾擔心:「如果創業失敗了怎麼辦?」但當我換個角度思考,告訴自己:「大不了回職場找一份工作,而且還能在履歷上寫上自己的創業經驗,這應該是加分的,不是嗎?」這樣一來,我的心態就放鬆了許多,也更敢放手一搏。
這也是我後來發現的一個關鍵——每次當我有了 B 計畫,我做決定的勇氣就會增加許多,因為不再覺得人生只能沿著單一路線前進,而是充滿彈性,擁有許多可能性。
所以,當你對某個決定感到猶豫時,試著問自己:「如果這件事不如預期,我的備案是什麼?」你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無法回頭」,其實只是自己想得太嚴重而已。用 2 到 3 年的短期視角來看,而不是覺得這個決定會影響你一輩子,這樣會讓你的選擇變得更自在、更有彈性。
沒有「完美時機」,只有「現在可以行動」
不要過度思考,行動才能創造選擇
在做選擇這件事上,沒有人會永遠準備好。你不會在某個早晨醒來,突然覺得:「今天就是最好的時機!」那些真正改變人生的決定,往往伴隨著不安、猶豫,甚至一點點恐懼。但這些感覺不代表你走錯路,它們可能正是你即將突破、即將開啟新可能的信號。
如果你現在正面臨一個重要選擇,先別急著把所有細節都想清楚,也別因為擔心未知而遲遲不敢行動。先問問自己:「這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如果答案是「是」,那麼就踏出第一步吧!
推薦閱讀:
你的選擇,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
沒有所謂「完美選擇」,你現在所做的每個決定,都只是幫助你成為更接近真實自己的過程。 你不嘗試,永遠不會知道結果;但如果你願意跨出去,即使最終結果不是你當初所預期的,也會帶你找到新的方向,開啟更多可能性。
所以,勇敢問自己這 5 個問題,釐清你的內心,然後,跨出那一步,讓行動為你創造新的選擇與可能。因為,所有的成長,都是從一次勇敢的決定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