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不再相信這 5 件事,粉絲終於互動起來,經營品牌也更有成就感!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有一段時間,我非常努力,每天都一定會發文。可是每次貼文一發布,按讚數寥寥無幾、沒人留言,限時動態也是安靜得嚇人。

你應該懂那種感覺——就像是在對空氣說話。隨著時間,我把懷疑的矛頭轉向自己:

「我的內容應該還做得不夠好。」

「一定是我不會操作社群。」

「我根本不適合、甚至不該創業吧……」(這個最可怕)

後來,光是打開 IG 都變成一種隱性壓力。只要看到那些沒有互動的貼文,腦海就會自動播放「你不夠格、不夠好、不夠努力」的聲音。

你也曾經有過這種經驗嗎?

花了那麼多心力寫內容、排版、想標題,卻沒有任何反應——於是不斷懷疑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

後來我才發現,問題不在努力程度,而是我被一些「看起來正確」的建議給誤導了。當我調整了幾個核心思維後,不只貼文底下開始有人互動、被分享的次數變多,更棒的是還有粉絲主動私訊,甚至提出合作。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最近半年我終於搞懂的 5 個 IG 經營真相。如果你正被 IG 磨到快沒信心了,希望這篇能幫你找回方向和創作的熱情。

P.S. 文章最後有我們要送你的免費資源!記得讀完所有精華後再去下載喔。

 

styled by us | photo by Sara Weir Photography

 

在無數次的自我懷疑後,我決定拋棄的 5 個 IG 經營迷失

迷思一:以為精美 IG 排版 = 有感品牌

我曾經對排版要求近乎苛刻——一張圖至少要經過三種 APP 處理,每個細節都要修到完美,每天花一堆時間修圖。

但現實是殘酷的。圖再漂亮、排版再講究,互動量就是沒有提升。那時的我並不覺得這是問題,只是不斷重複同樣的流程。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在 IG 上讓人停下來的關鍵,不是版型有多完美,而是內容能不能讓人「有感覺」。

品牌不是視覺設計,而是一種感覺的累積。尤其在現在的演算法裡,真正影響觸及的,是互動、停留時間、收藏和分享。光靠「好看」,品牌走不了太遠。

更重要的是,沒有人滑 IG 是為了尋找「最美的帳號」。大部分的人想要的是歸屬感、被點醒,以及「我被理解了」的感覺。

所以,如果你還卡在「版型不夠美」的糾結裡,請放過自己吧。受眾渴望的是和自己有關聯的內容、讓人點頭的故事,還有那種「被說到心坎」的共鳴。

在我們調整了貼文策略後,真的有了很大的轉變:開始有人主動留言、按讚,甚至私訊分享他們的故事。這也是我們在【 IG 百分百必修課】中強調的重點之一:與其死盯排版,不如先從這三個地方著手優化:

  1. 大頭貼要清楚、有感覺:讓人一眼就知道「這是個認真經營的帳號」。如果你做教學或服務,建議用清晰的個人照,帶點笑容、有眼神接觸的那種,更容易建立信任感。

  2. 自我介紹(Bio)要直指價值:讓理想粉絲在第一時間明白,你能帶給她什麼價值,並且直接對號入座。

  3. 精選動態是你的「目錄」:就像官網的導覽列,讓新訪客快速找到需要的資訊,提升好感與信任感。記得清楚分類,避免雜亂,才不會讓人失去興趣。

這些調整,絕對比你糾結格線設計更能打中人心。因為當粉絲在第一眼就感覺「這是為我而設計的」,信任感就已經在他心中種下了。

迷思二:你想說的,不見得是粉絲想聽的

當帳號的「外在門面」調整好之後,接下來的重點就是內容本身。這也是我撞牆最久、花最多時間才領悟的迷思——我們想說的,不一定是受眾想聽的。

以前的我,常犯一個錯誤:過於熱衷分享「我覺得重要的東西」。

像我很愛談電子報行銷,因為它真的超級有效——無論是 B2B 還是 B2C,只要轉換率高、信任度深的品牌,幾乎背後都有電子報。而且它也是我經營品牌以來最穩定、最能直接轉單的管道之一。

所以當時我滿心覺得:「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於是拍影片、寫貼文、推電子報課程……結果,效果卻遠低於預期。

原因很簡單——對剛接觸我們的新粉絲來說,電子報根本不是他們眼下的痛點。他們的焦點還停留在「為什麼 IG 沒人看?」或「怎麼讓人留言?」這時候跟他說「電子報轉換率多高」,就像在對鴨子講話一樣,完全聽不進去。

弄懂這點後,我們調整了策略:只把電子報課程推給名單中已經存在一段時間的「熟粉絲」,那些曾在我們的內容中感受到價值,也體驗過電子報好處的人,才會真正有興趣去深入學習。

我從這個經驗學到——我們常常分享的是「粉絲應該知道的」,但粉絲想聽的,往往不是這個。

所以現在在發想貼文前,我會先問自己:

  • 他現在在煩惱什麼?

  • 他用社群,是想獲得什麼?

  • 他最急著解決的,是哪個問題?

大多數人用社群,不是為了學一套嚴肅的理論,而是為了被看見、被啟發、被共感——想要那種「原來我不是只有我這樣」的安心感。

迷思三:以為 AI 生成貼文,複製貼上就夠了

最近,我常聽到有人在社群上分享:「用 ChatGPT 寫貼文,直接貼上就行!」

聽起來確實省時,但這正是我想提醒你的第三個迷思——光靠 AI 生成的內容,不足以讓粉絲留下來並建立信任感。

在美國的行銷圈,最近很流行一個說法:「信任衰退期」(Trust Recession)。意思是,轉換變得更慢,信任更難建立,人們需要更多的接觸點與情感連結,才會真正採取行動。

我在參加國際女力交流會時,也聽到許多創業者有相同的觀察:今年的轉換週期比以往更長,粉絲需要更久的時間觀察、感受、建立信任,才會點擊連結或報名課程。這意味著,我們的貼文必須更有「溫度」。

然而,很多人用 ChatGPT 寫文時,雖然文字流暢,但格式與語感都過於制式,像「三種經營心態」、「五個常見錯誤」、「如何打造信任感」這類模版化開頭,雖然清楚,但缺少你的故事、真實經驗和情感。讀起來就像在念報告,而不是在和人對話。

偏偏,社群經營的本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粉絲追蹤你,不是為了聽機器人的台詞,而是希望有一個能說出她心裡話的人。

所以,不是不能用 AI,而是要「用得有溫度」。我自己在使用 ChatGPT 時,會加入自己的觀點、故事和感受,保留真實的聲音。

我們實驗過,效果差異非常明顯。幾篇互動最高的貼文,都因為多了一段親身經歷或情緒細節,讓粉絲留言說:「完全被說中!」

如果你想讓內容更有連結感,可以試著加入具體的場景與心境描寫,例如:

「老實說,那天我真的有點想放棄,覺得自己太天真,甚至開始考慮是不是該準備履歷回到朝九晚五的工作,放棄能自由掌控時間的創業夢想。」

再透過這個故事,帶出你想分享的觀念或技巧。具體的描寫和情緒,會讓粉絲對號入座,覺得你懂她。

當你開始這樣做,就不只是提供 AI 隨時能生成的資訊,而是在建立真實的情感連結——這才是讓粉絲記住你、信任你,並願意互動的關鍵。

延伸閱讀《努力發文卻像對空氣說話?這就是你瞬間注入故事感、加深情感、讓人主動互動的絕技

迷思四:貼文數據不好,就是失敗?

以前的我,只要一篇貼文觸及率低、互動不佳,當天的心情就會瞬間被綁架。腦中第一個念頭是:「啊,這篇失敗了」,接著急著想再發一篇「補救」。

結果就是,不斷追著新靈感跑,卻從沒真正搞懂問題出在哪。

直到我嘗試暫停「急救式發文」,靜下來看數據,我才發現:表現不佳的貼文,其實藏著重要的線索。它不是失敗,而是一張指引地圖,告訴我該優化哪個環節。

比如說:

  • 如果觸及率很低,可能是第一句開場亮點 (鈎子) 不夠吸引人。

  • 如果留言數很少,可能是沒給出明確的提問或互動引導。

  • 如果分享和收藏不高,可能是價值不夠清楚,或者內容太複雜、難吸收。

當我用這種方式解讀數據後,心態完全不同了。每一篇表現不佳的貼文,都是一次優化的機會,而不是一次失敗。

所以,下次當你的貼文數據不理想,先別急著補下一篇。先回頭看看它在「告訴你什麼」,也許你只要改一個開頭、一個結尾提問,甚至重新整理一下結構,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這就是有策略經營和盲目發文最大的差別。

迷思五:內容一定要創新?其實重複才是策略

我曾經深信,內容必須天天創新,才能吸引人。只要想到自己以前講過的觀念,我就會自動把它從選題中剔除,心裡想:「啊,這個之前講過了,那這次要換一個新的。」

結果就是壓力越來越大,也錯過了很多與更多粉絲建立連結的機會。

直到我嘗試重複發布過去表現好的內容,情況完全改變了——不只觸及和互動更穩定,有幾篇甚至比第一次發的時候效果更好。

原因很簡單:平均只有 5–10% 的粉絲會看到你發的貼文,這代表超過 90% 的人,很可能完全沒看過你以前的好內容。

所以,重複發佈不只是能讓更多新粉絲看到你的觀點,也能幫老粉加深記憶與信任感。

觀察那些經營成功的帳號,你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每天都生新內容,而是把幾個核心主題反覆講到粉絲記得、甚至能自動聯想到你。

當然,重複不代表複製貼上。你可以這樣做:

  • 換素材:原本是 Reels,換個背景影片或音樂。

  • 改標題與開頭:有時只要改個開頭鋪陳,吸引力就會大不同。

  • 換形式:把 Reels 改成輪播貼文,或反過來。

真正有效的社群策略,是重複做有效的事,讓成功的內容成為你的長期資產。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我們如何聰明地重複利用內容,保持內容生產的動能,推薦你閱讀這篇文章《沒有內容靈感?必看這11個翻新舊內容的聰明妙招》。

別急著放棄,你的受眾正在等你的精彩內容

這五個真相,並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 IG 祕技,而是我從一次次「沒人理的貼文」、一次次的數據觀察與調整中,慢慢摸索出來的心得。

我發現,讓 IG 經營變得好玩、變得有效的關鍵,不是突然學到什麼爆紅技巧,而是換了一種心態——從焦急追求數字,轉向專注和粉絲建立連結。

所以,如果你現在正卡在「怎麼發都沒人理」的低潮期,我想告訴你:你真的不是一個人。

試著調整方向、用對方法、說對的話給對的人聽,你會發現,不只是數字開始回溫,你對創作的熱情也會回來。

從今天起,就先從一篇貼文開始,和你的理想粉絲,重新連上線吧。

延伸閱讀與免費資源: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