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粉絲停下來?用這個絕技瞬間注入故事感、加深情感、讓人主動互動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明明很用心整理了一篇知識型貼文,自認為圖美、重點清楚、步驟完整,但發出去後,按讚寥寥無幾?甚至只有三個讚,兩個來自朋友,還有一個是自己的小帳。

那一刻,你腦中是不是浮現了這些疑問:

「是不是我不夠專業?」

「還是,我不夠資格分享?」

「難道應該再持續分享更多技巧和方法,才能被看見?」

我懂,因為我也曾經這麼想。

在創業初期,我深信要在 IG 上獲得認可,就必須像老師一樣,盡可能分享有用的資訊,營造專業形象。於是,我刻意壓抑情緒,只發「看起來專業」的知識型貼文。

然而,偏偏越專業,互動卻越冷清。

某一天,我嘗試了一個改變:放下完美人設,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與內心話,甚至包括那些原本不太好意思說出口的心情。

結果令人驚訝:互動率不只翻倍,還收到許多粉絲主動私訊:

「你那篇故事我好有感覺!」

「天啊!這完全就是我現在的困擾!」

那時我才明白,內容的力量,不在於「給多少資訊」,而是能否讓對方感受到真實與共鳴。

styled by us for Rosewater Studio | photo by Comeplum

為什麼知識型貼文不再管用?

現在滑開 IG,幾乎每一頁都是教人「如何做○○」的教學文:三個提升觸及率的技巧、五個寫貼文的公式、七種限動互動方法……這些資訊早已滿天飛。

也許你也曾這樣努力:收集靈感、截圖別人的文案,甚至睡前還在想明天要不要再寫一篇教學文。

但當貼文發出去,卻依舊靜悄悄:沒人按讚、沒有留言,甚至連熟人都沒回應。

以前的我遇到這種狀況,也會馬上反射性地自我懷疑:「啊,應該是我還不夠專業吧!要趕快多看幾本書、學更多行銷方法,讓內容更有價值!」。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mdrones)在作祟,我們之前有特別寫一篇文章聊到這個心路歷程與一些成功克服的技巧

我後來才意識到,問題不在於是否足夠專業,而是網路世界早就不缺實用資訊了。相反地,在資訊轟炸的時代,能真正讓人停下來的,是那些能觸動情感、讓人覺得「這就是我的故事」的內容。所以,我們嘗試改變策略:

除了分享方法與經驗,我也開始把自己的故事與真實感受寫進貼文。

結果呢?看後台數據,我們發現互動率最高的那幾篇貼文,開頭幾乎都帶有故事性,像是:「我也曾經懷疑自己有沒有資格分享⋯⋯」和「我以為只要專業,就能換來信任。」

這些帶情緒、能讓人「看見人味」的真實內容,互動率平均比單純教學文高出至少 1.5 倍。

從那之後,我們也更願意用貼近心聲的視角去打造內容——分享自己卡關、失敗、甚至懷疑自己的時候。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會一再提醒我們的學員:技巧能吸引注意力,但故事與真誠,才能真正跟受眾拉近距離。

故事為什麼這麼有效?

故事能夠觸碰人心,讓對方在心裡說:「你懂我!」。

為了確保內容真的能打動人,我們團隊在寫文時,總會先問自己:

「Emily(我們品牌設定的理想客戶)在滑手機的時候,為什麼要停下來看這篇?」

「她能從我們的故事裡得到什麼?是方向感?還是一句讓她覺得『我不是孤單的』的話?」

只有當內容能在第一秒打中讀者的內心,他們才會願意看完,甚至留言與互動。

什麼是視角故事( POV )?

POV(Point of View)指的是「觀點/視角」。在內容創作中,它代表的是用第一人稱的故事,從你的親身立場出發,讓讀者感受到代入感與共鳴。

相較於單純分享知識或理論,POV 故事會讓讀者覺得:「這就是我的故事!」。因為你不是在說教,而是在分享親身經歷與真實感受。

如果你也想嘗試用故事提升貼文吸引力,但不知道怎麼開始,以下這三個我們實測過、互動率特別高的故事開場方式,你今天就能直接套用:

三種「視角故事開場法」,讓你的內容立刻有共鳴

公式 #1 「我以為……但後來發現……」

核心 POV:從過去錯誤的觀點,帶出新的啟發;適合有情緒轉折、認知改變的經驗。

為什麼有效? 因為先共鳴,再給答案,會比一開始就講道理更能抓住注意力。

範例:「我以前以為,只要定位明確,粉絲就會自然被吸引。但後來我發現,真正讓他們想互動的,是我願意分享那些卡關和踩雷的經歷,而不是一味講理論。」

假如你是畫畫老師,你可以寫:

「我以為作品一定要很厲害、風格一致,才有資格開設計帳號。後來發現,分享我一步步成長的過程,反而更吸引有共鳴的粉絲和藏家。」

公式 #2「有段時間我……但沒想到……」

核心 POV:帶讀者回到「掙扎或焦慮的那段日子」,用故事帶出轉折。

為什麼有效? 這種開場能讓人看到「你也曾經跟我一樣」,降低距離感。

範例:「有段時間,我每天硬擠貼文,為了版面好看卻毫無靈感。沒想到,有一次我單純分享了自己對創作的焦慮,那篇反而成了當週互動最高的貼文。」

如果你是瑜伽老師,可以說:

「有段時間,我只敢發教學影片,因為覺得粉絲只想看『實用內容』。沒想到,我分享了一次因身體疲憊而暫停訓練的感受,竟收到好多粉絲留言:『原來老師也跟我們一樣,會有需要休息的時候!』」

公式 #3 「如果你現在也在……我想跟你分享……」

核心 POV:直接對讀者的處境「對號入座」,用故事與經驗給予指引。

為什麼有效? 因為它一開頭就讓讀者覺得「你說的就是我」。

範例:「如果你現在也在懷疑自己能不能經營好帳號,我想分享,我當初也覺得沒人想聽我說話。但當我開始分享真實想法和挑戰,一切都不同了。」

假如你是整理師,你可以寫:

「如果你覺得家裡太亂沒資格談美感,我想告訴你,我也是從一張二手桌、一盆小植物開始,慢慢打造屬於自己的小確幸空間。」

即使已經學到了這三個開場公式,你可能還在懷疑自己真的有這麼多故事可以分享嗎?答案是肯定的。每個人都有很多故事素材,只是你還沒有意識到而已。你每天經歷的小插曲、那些曾經卡關的時刻,都能成為有共鳴的內容。

如何快速找到自己的故事?

「三問法」幫你快速找到故事素材

在開始撰寫「故事型貼文」前,我會先問自己三個簡單的問題,幫助我梳理思路:

  1. 我什麼時候第一次學到這個觀念或技巧

回想當下的情境與感受,這可能就是你的故事起點。

  1. 在學到這件事之前,我是怎麼想的?

或許那時我很困惑、卡關很久,或者一直做卻沒結果。這段經歷,正是讀者最能共感的部分。

  1. 我後來怎麼做,得到了什麼改變?

這個改變不一定要很大,甚至只是一個觀念的轉折,或是內心感受到力量,這些都能成為有畫面的結尾。

運用這三個問題,你就能輕鬆整理出一段從「困惑 → 新發現 → 正向改變」的故事脈絡,讓內容自然帶有畫面感和情感張力。

今天的你,就已經適合分享故事給需要聽的人。

我想再強調一次:故事跟真誠是拉近我們跟粉絲之間距離的關鍵。

也許你現在還沒有很多互動、還沒什麼粉絲,但我敢保證,只要你願意用心講自己的故事,而不是只追求「完美知識貼文」,你會開始看到轉變。

試試看——今天就挑一段最近的心情或小插曲,用我們提到的三種開場方式,寫出一篇屬於你的故事貼文。

不需要很長,也不必完美,只要讓閱讀的人覺得:「咦?我也有這種感覺耶!」

別小看你此刻的故事。你分享的東西,或許正是某個人當下最需要聽到的訊息,也可能就是某個人信任你,開始跟你產生深度連結的起點。

想獲得更多相關行銷技巧與正面心態?推薦你閱讀以下文章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