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卻一直拖延?創業內耗怎麼辦?3 個方法停止自我懷疑,找回行動力

選你愛的PODCAST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S | SPOTIFY | KKBOX

有時候,最想完成的事,卻是我們最常逃避的

前幾天我收到一封來自一位學員的訊息。

他說:「我最近事業其實還不錯,課程有穩定學員,但我那本電子書...還是卡在一半。雖然知道它對我很重要,可是一直沒辦法好好寫下去。我自己也有點想逃避它...」

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可能你也有一件事,已經放在待辦清單上好幾個月了——那本想寫的電子書、想做的新課程、一直說要開始經營的IG或YouTube。你知道它重要,也知道它可能會為你的事業帶來關鍵改變,但你卻遲遲沒有行動,甚至默默迴避它的存在。

你絕對不是懶,更不是沒能力。這背後很可能只是藏著,創業者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略的情緒內耗。

這篇文章,我想和你聊聊那些我們不太敢說出口的「心理拉扯」:拖延、比較、被質疑。以及,如何不靠燃燒自己,也能慢慢走出情緒內耗的循環,讓事業重新前進。

 

品牌攝影設計 Olea&Fig | 攝影 Comeplum

 

拖延與逃避:為什麼明知道重要,卻一直不行動?

那個學員說:「我知道這件事很重要,也很想完成,但就是會忍不住想逃避。」

仔細檢視,不難發現這句話其實蠻矛盾。畢竟,如果你真的「很想」完成,朝這方向努力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有時間逃避?

偏偏,這就是內耗最經典的表現:理性告訴你「這很重要」,但情緒在抵抗。

拖延背後的兩種恐懼

第一種:完美主義加上害怕失敗

「如果我的電子書寫得不夠好怎麼辦?」

「如果我推出這個產品,結果沒人買怎麼辦?」

「如果我失敗了,會不會很丟臉?」

你想等自己「學完這個」或「準備好」,但真相是,你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準備好了。或是,因為不開始去做,就可以繼續保持「還沒試過,所以沒有失敗」的想像。

第二種:覺得自己不夠格,被事情的大小壓垮

「市場上已經有這麼多人在做了,我憑什麼?」

「這個工程太浩大,我不知道該從哪裡開始...」

所以你繼續拖延,乾脆去做其他比較簡單,不會讓你焦慮的事。

那個一直在忙準備課程的學員,並不是真的沒時間,而是他已經做過很多次課程準備,很熟悉那個流程,也很能掌握。但電子書對他來說是陌生、未知的,所以潛意識就會想逃避。

我自己當然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開始做 podcast 節目之前,我百般拖延,一直想:「我的聲音好聽嗎?」

「有人想聽這些東西嗎?」

「已經有這麼多節目了,有差我一個嗎?」

結果,最後讓我真正開始採取行動的關鍵心態,不是我「終於準備好了」,而是我接受——我永遠不會覺得夠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Just Do It ! )

立刻停止拖延,讓你開始動起來的3個有效策略

策略一:接受「夠好」就好

你的第一版產品,至少需要什麼?先定義出「能接受」=夠好的標準,然後就開始。既然完美不存在,那你只要做到「先推出」,得到回饋,再持續優化。

策略二:把大計畫拆解成小步驟

如果光是想到計畫的規模就快把你壓垮了,那就把它拆解成10個、20個或更多的小步驟。每天只要做1到2個。把「我得寫完整本電子書才行」,轉念成「我今天只寫500字就可以了!」,如此專注在每天完成小工作的成就感;這也是每天持續累積進步,最實在的方法。

策略三:分辨重要的與緊急的

很多時候,我們寧願去做熟悉、緊急的事情,是因為新的事情讓人害怕。

但你要誠實地問自己:手邊在忙的事,真的可以幫我達到目標嗎?很可能,你會發現,它們其實也沒有那麼重要了。

像那位學員,一直在忙準備課程。但可以持續擴大銷售的電子書,才是能讓她獲得突破性成長的數位商品。

一旦當你停止逃避,開始為自己的目標或渴望採取行動,你會發現:事業累積實際進展,這也會給你帶來信心,甚至打開新的可能性。

【本週練習】

找出你一直在逃避的那一件事,定義「夠好」的標準,拆解成小步驟,設定期限,並公開宣布!

最耗損創業能量的兩種比較心態

除了拖延之外,還有一種情緒內耗也很容易讓創業者失去動力——那就是「比較」。

橫向比較:當你總是覺得別人比你快

滑IG的時候,看到做類似事情的帳號貼文爆紅、留言一堆,心裡立刻浮現:「我是不是太慢了?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然後羨慕、焦慮、自責的情緒一湧而上。

我懂,因為我也曾經卡在這種循環裡。那時候我每天盯著別人的社群成績,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還會不自覺地模仿他們的做法,一直換策略,結果什麼都沒累積起來。

後來,我做了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決定:封鎖那些我總是忍不住比較的帳號,讓自己暫時安靜下來,重新專注在「我自己想傳達的是什麼?」、「我的受眾是誰?」、「我的節奏在哪裡?」

我也慢慢意識到——羨慕,不是壞事。它其實是一種提醒,告訴你:「你內心也渴望這樣的成就,因為你有潛力達到那裡。」

所以,下次當你感到羨慕,不用責怪自己,而是問問自己:「我羨慕的,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可以怎麼讓它成為我的目標?」然後,慢慢把它變成具體可行的行動。。

時間軸比較:你沒有太晚,只是正在醞釀

「我是不是開始得太晚了?」

「為什麼別人30歲就成功了,我都已經35、40歲了還在起步?」

這是我之前最常掉入的陷阱。我會拿自己跟作者比較(甚至是Michelle Obama!)。一天到晚都覺得自己太晚開始、太落後。

直到我讀了《被討厭的勇氣》,裡面說: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不一樣。你不需要跟別人比,因為你在走自己的路。

而且我發現:就算我想要的機會,在我想要的時間點出現在我面前,我很可能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完成它。

我的時機,會順著我的成長到來。

「我是不是開始得太晚了?」「別人30歲就成功了,我現在才開始會不會來不及?」

這也是我曾經反覆陷入的想法。我甚至會把自己跟書裡的作者、甚至Michelle Obama比,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度「嚴重落後」。

但後來我看了一本書《被討厭的勇氣》,裡面寫到:「每個人有自己的人生課題與節奏,沒有誰早、誰晚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就算機會早點來,你真的準備好了嗎?像我們三年前,如果有人要投資我們的事業,老實說我們根本接不住。那些看起來繞遠路的階段,其實都是必要的養分。

最關鍵的心法是這句話:最好的開始時機,就是現在。

試著想像一下,60歲的你回頭看現在,會覺得自己太晚嗎?不會的。所以,現在就是最剛好的時機。

「想證明自己」:最容易燃盡創業者能量的內耗來源

老實說,直到今年年初,我的動力還是來自那些曾經質疑我的人。每當他們不看好我、不理解我,我心裡就會冒出一句話:「我要證明給你們看,我的選擇沒有錯。」

但這樣的推動力,其實是在燃燒自己。我後來發現:當你一直想「證明什麼」給別人看,你其實是在為別人的眼光而活,而不是為自己。

這樣的能量,撐得了一時,卻撐不了一輩子。它會耗盡你,也會讓你忘記,當初創業的初衷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真的想持續待在創業這場馬拉松裡,我需要的是一種更溫柔、更穩定的驅動力——來自豐盛、來自熱情、來自對未來的感謝與信任。

你從來就不需要向誰證明什麼

終於,我下定決定改變(創造)環境:我投資自己,加入了一個由網路創業者組成的社群。裡面全是正在經營品牌的女性創業者、老闆們。

進到這個圈子之後,我最大的感受是:「終於不用再解釋了。」

我不需要再說服別人為什麼我選擇創業、不走穩定道路、不斷學習投資自己。因為她們懂,也走在類似的路上。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看見自己的可能。我看到那些我曾以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其實不是天方夜譚。有人已經做到,也有人正在路上。

那一刻,我深深體會到一件事:事情只有在你相信它可能的時候,它才真的可能發生。

如何主動打造支持你的創業圈子?3個你可以立刻行動的建議

如果你正感受到孤軍奮戰,或總覺得沒有人懂你在做什麼,不妨主動找到能理解你、支持你的圈子。以下這三個方法,你今天就可以開始嘗試:

1. 私訊你欣賞的人,邀請線下交流

我們創業初期的半年,我幾乎每週都安排一次咖啡約會。有時是線上認識的創作者、有時是課程同學,也有時是我在IG默默追蹤很久的帳號。

你可以簡單地傳訊說:「嗨,我追蹤你一陣子了,很喜歡你分享的內容。我也在做類似的事情,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一起喝杯咖啡聊聊?」

最壞的情況,就是對方剛好沒空。但很多時候,對方其實也很想認識你,只是不好意思主動開口。

2. 加入付費社群,並主動開啟對話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吸收知識,更是一個連結人的機會。你可以挑選一個你真正感興趣的付費課程或會員社群,主動去私訊其他成員、發起交流。

不要等別人來找你。你越主動,就越容易遇到和你頻率相近的創業夥伴。

3. 維持敞開的心態,願意分享與被支持

很多時候,連結發生的關鍵不是「有沒有機會」,而是你願不願意真誠地敞開自己。當你勇敢說出你的挑戰,對方也會更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與經驗。

慢慢地,你會發現你們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推薦資源,甚至一起合作。

當你擁有一個支持你的圈子,不只是情緒上更穩定,也會開始接收到新策略、新觀點與新機會。更重要的是,你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可能性——然後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

回顧勝利:活在成長裡,而不是差距裡

對抗內耗最有力、最溫柔的做法之一,就是:定期回顧你的成長與勝利。

有一本書叫《The Gap and The Gain》(中文書名《收穫心態》),它提出一個觀點:大多數人之所以陷入焦慮,是因為活在「差距」裡——總是盯著自己還沒做到的、還差多遠的目標。

但真正能帶來穩定能量的,是學會活在「成長」裡。你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看見這一路你完成的事情、累積的經驗、突破的心魔。

當你只看差距,你永遠都不會滿足。當你開始看見成長,你會驚訝地發現:其實你早就比想像中,走得更遠了。

成長回顧練習(你可以今天就開始)

給自己一點安靜的時間,試著回顧這段時間的進步。從以下三個面向開始思考:

工作上: 你終於開始行動、接到第一位客戶、學會一項技能、建立穩定收入

生活上: 你找到更好的生活節奏、能陪伴家人、開始有選擇工作的自由

心態上:不再害怕曝光,而是自在地分享、不再低估自己的定價、從獨自奮鬥到建立支持圈

把這些全部寫下來。哪怕只是很小的一步,也值得被記錄。這份「成長清單」會成為你未來自我懷疑或冒牌症候群發作時最有力的證明。

創業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真正讓你走得遠、走得穩的,不是對未來的焦慮,而是對自己一路走來的肯定。

最後想送你一句話作為結尾,也作為提醒:繼續走你的路,慶祝你的每一個小勝利。記得,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

【延伸閱讀&資源】

推薦你接著讀:

告別自我懷疑:擺脫冒牌者症候群,重拾自信做自己! 如果你常常覺得自己不夠格,這篇文章會幫你重建自信

被「還沒準備好」魔咒困住了?這3招破除法,帶你拾起勇氣和動力朝夢想邁進 如果你一直在等準備好,這篇文章會幫你打破這個魔咒

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鋪路:為什麼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數?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了解如何看見自己的成長,這篇文章會給你很多啟發